桥上书屋

(中国福建 2009)

<
>
□   背景

基地位于福建省平和县的下石村,是传统的客家村落。村里的中心有两个圆形土楼,中间横跨一条溪水,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桥上书屋就在土楼之间,溪水之上,细密的桉树木条包裹住方筒式的建筑,横亘于溪水上,下方用钢索悬吊着一座轻盈的折线型钢桥。土黄的颜色与土楼相溶在一起,强烈的方圆对比由此显得柔和而贴切。

从土楼这种独特的集合住宅形式,可以读取到客家聚落历史上的宗族中心文化,强烈的内向防御性,和颠沛流离的往事。这种内向的传统文化积淀给整个村留下了安静的韵味和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其影响下整个下石村村落形成了每户封闭独立的格局。住宅之间的场地往往是泥地,平时难以落脚,整个乡村的小区缺乏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形成精神凝聚力的场所。

一直以来在地的文化、环境、状况与背景都是建筑师关注的议题,也是设计回应及切入的重点。在这里建筑师看到了由于缺乏公共性质的空间,村民彼此之间缺乏交流;由于联系的不便,溪水两侧的住民平时也少于往来;也由于内部资源不足加上位置偏远,所以地方的发展长久以来就很缓慢或甚至停滞。

“一个希望小学或许可以为优化这种原发的空间系统带来契机”的想法油然而生。而“一座桥”、”一座跨越溪水连接两个土楼的桥”,很自然的让建筑师从基地这个地段给里得到了最初的灵感。因此把小学与桥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设计的主要概念,其目的是要把两座已破损的土楼连接起来,通过给土楼注入新的功能,激活传统文化在现在生活中的地位。桥上小学的寓意:只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   设计想法

About layout

援建下石村的希望小学只有两个班,功能非常简单:两个阶梯教室,一个小图书馆。建筑师将三个功能块全部安置在桥上,教室单侧的走廊通向中间的图书馆,两个教室在两端,分别朝向两个土楼。教室端头分别设计为转门和推拉门,使端墙外在课余时间成为两个可以为住民服务的舞台。上课时用作黑板和讲台,放学期间村里则在此举行木偶戏等表演性质的公众活动。建筑从功能和形式语言上为两座土楼创造了连接,同时也联系并重新组织了周边的空地,为村落提供了很好的公共广场,广场一边是圆形的带有粗糙痕迹的土楼,另一边是精致简练的舞台,对话双方的强烈对比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张力。每逢傍晚和夜里,这里就聚集了村里自发活动的人群。这样的设计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学校教室,解决了交通联系问题,而且为整个村带来了交流的中心。

about building

整个建筑量体长28米、宽8.5米,采取钢桁架结构,桁架内部的整体空间作为主要的教室用途,两个教室中间设置公共空间。教室外侧设置如同在其和表皮之间视觉通廊的走道。外表面采用10×15@20的木条格栅,用钢龙骨固定。如薄纱一般的表皮处理使室内的视线与行人之间不发生干扰,同时远处溪水的风景又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到室内。下部用钢丝悬吊过河的公共桥梁,桥梁为Z字折线形,避开对两个端头广场的空间冲突,刻意避开了正对广场的方向。没有“表演性”的体量和炫技式的细节,这里用朴素的语言保持着建築師一贯的简洁和优雅的風格。平实的现代技术语言对诗意空间的表述使整个建筑在当地创造了恰当的空间对比,形成了宜人而又令人激动的气氛。

在传统的语境下进行建筑设计,其形式语言往往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夸大并沉迷于当代技术的表现,另一种是强调原发,流连在工业化以前的怀旧情绪。在桥上书屋的设计中,建筑师没有完全拘泥于当地的材料,并且试图通过谦逊而现代的技术语言寻求一种介于两种极端之间的方式。

策略

土楼村落的小区空间古老而又匀质,在这种长期封闭的传统秩序自我生长而形成的白板(Tabula Rasa)上,桥上书屋表达了一种点状介入的概念。其针对这种封闭体系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采取了犀利的“针刺疗法”,以现代语言的建筑置于传统的村落小区空间,以精确和现代感为充满自发性和手工性质的原生空间注入强心剂,试图通过刺激整个空间体系的问题关键点,使整个系统产生新的活力。

□   结语

2008年9月开工、2009年8月完工,桥上书屋的完成对保护土楼文化、丰富常民文化生活有了正向且积极的作用;如同当初建筑师对此的设计理念:对环境的干扰最小,却能造成最大的影响,同时利用这个案子为古老的土楼注入一些新生的力量。

一贯以来关心环境与情势,从重要的议题着手来决定设计的策略及运用的概念与手法是建筑师在思考与考虑上的重点。对他来说,每一个建筑的形成都应该是根据当地特殊的环境与情况来发展出来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套用而已。而一个建筑到底能产生出多大的影响,取决于它被赋予的角色及背后的目的。在明确的目的下决定正确的策略与概念。只要针对问题找到了最适合的方法,自然就会产生适当的效果。

从桥上书屋这个案子来看,它的设计从选址到其着眼点皆超越了小学教室的功能本身,而关注到整个村落的整体空间问题。李晓东说:建筑设计应有如中医的理念,调和系统以治疗有病的人,而非仅仅针对疾病本身。以桥上书屋对比于他以前的作品丽江玉湖完小,可以清晰的感觉到两个建筑的着眼点完全不同,而又同时关注到环境体系的问题。后者是为当地提供可供参考的建筑范例,前者是为聚落提供有效的结构性的公共空间。中国的农村正处于新时代建设时期,关注正在广泛推行的新农村建设,不应止步于关注建筑本身,同时应该关注提高农村小区的空间质量,更新农村住民的生活方式。桥上书屋这种以建筑实体来解决农村小区空间问题的案例或许可以为中国当下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