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苑书屋

(中国北京怀柔, 2011)

<
>
□   背景

篱苑书屋的基地所在位于北京市郊怀柔区雁栖镇交界河村智慧谷。交界河村是一个约有六七十家农户,村民三百余人的村落,盛产核桃、栗子、梨等。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周边与慕田峪长城、箭扣长城、神堂峪自然风景区等旅游胜地相邻,近年来吸引不少旅游公司投资在此开发旅游线路,向希望远离城市喧嚣的城里人提供租借农房,甚至整改成为他们自己的农家,在闲暇时来此度期。周末,不少来自城里的游客自驾来到此村享受乡野趣味,村里随之衍生出不少提供餐饮住宿的农家院。现在,旅游业、服务业正逐渐成为此村的经济收入来源,然而,对于乡村风貌的保护与旅游项目的开发仍存在有待挖掘的创新思路。

因缘际会在2010年一次在交界河村同学的聚会,李晓东与这地方牵起奇妙的缘分。在村里朋友的小院感受到的温馨让他对京郊这个僻静的山村充满了遐想,又感于当地居民特别是小朋友缺乏学习的资源;而恰逢香港陆谦受信托基金捐助100万元支持农村项目,于是决定在村里盖一间公益性质的书屋。 建成之后,书屋可以向游客及村民提供免费的阅览读物和空间,同时亦可作为游客及村民相互交流的一处清舍雅苑。

□   设计想法

概念

交界河村是个仅有一条盘山公路能够通达的小山村。在村庄深处的智慧谷,“篱苑书屋”是唯一的人造建筑。基地背山面水,景色清幽,一派自然的松散;篱苑书屋就坐落在这样一个自然清净的山谷之中。

设计构思旨在与自然相配合,让人造的物质环境,将大自然清散的景气凝聚成为一个有灵性的气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清境。场地前的水面,水边栈道、卵石平展的铺排以及篱笆 (取自漫山遍野的劈柴混) 围合的空间,让书屋本身与自然环境结合成浑然的一体。场景中,既遮阳又透光,同时展现出强烈的地域特性,书屋也因此取名“篱苑”。

空间

一向喜欢简单的体量, 篱苑书屋也不例外,长30米、宽4.35米(轴线)、高6.3米的长方体,总建筑面积170㎡,局部二层,包括一间阅览室以及一间很小的储藏室。主体结构采用100x100及100x200的方钢作为主要结构构件,每两米一根柱子,以焊接方式连接。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而立面被密密麻麻、长短一致,表面没有经过任何人工处理的4.5万根柴火棍所包裹而形成围篱。会使用柴火棍是因为在村庄周围走访调研时,发现柴火棍是该地最丰富的资源,是当地人常年取暖烧饭的材料,又是来自于自然之中,于是决定对其加以利用。

简单的主体建筑玻璃与钢的混搭结构,因为错落有致的柴火棍而变得平易近人,兼顾着结构与采光的两种需要,而木棍的颜色也会根据季节的更替随周围的山峦而变,特别是在冬天,当山上的树木落光了叶子,树干便会呈现出与建筑所用木棍一样的颜色,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不仅能与环境呼应,还能营造出一种自然的书卷气。

建筑立面上以90公分为模数,每90公分焊一圈钢框,中间插上柴火棍。室内采用合成杉木板装修,90公分的空档从中间分成两半,做成书架及供读者席地而坐轻松阅览的大台阶。室内空间的构成简单直白,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就摆在台阶下面,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另外在书屋的两端,各有一个下沉式的相对独立的围坐讨论空间。整个空间其实是一整个30米通长的大空间,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隔断,没有任何家具,突显空间的完整性。唯一的一处隔断是从混凝土大门洞进入室内时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的主要空间做了”经典”的铺垫

走进书屋,书的排布随意而易取,读者可以任意随手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任意就近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火棍将窸窣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的空间,明亮而温和,微煦和风在室外将室内的影子吹动得婀娜婆娑。而透进来的光自然的被转化为适合阅读的光源,一日中随光影变化,室内风光也随之变换。可以坐在书屋某一角看书,随着光影移动坐处,抬头时看向屋外的眼光,将映入不同角度的风景,或是树影婆娑,或是日影斑驳,或是落叶点点,或是微雨斜风。在这样的环境里,村民及游客能得到最自然惬意的阅读体验。

可持续性

除了主要的材料取于自然之外,书屋本身是没有电力供给的,虽然意味着没有暖气和空调,但还是可以透过用自然的方式来达到一定程度冬暖夏凉的效果。

书屋的入口被置于建筑的最低处,靠近湖面。在夏季时,只要打开入口及接近屋顶上层的窗户,可以让水面的凉气被引导进入室内,在向上至屋顶从侧边排出将热气带走。而中间铺满柴火棍的双层玻璃屋顶,除了在夏季时可以遮阳,冬天时也可以将进入之间的热辐射保存、储存热气。热气下降之后,室内就会变的温暖。

“技术并不只是简单的工具,它也是一种理念。将技术融入建筑空间是为了让房屋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 ;在篱苑书屋的设计上,利用当地的资源来解决当地的问题,是建筑师对于可持续性理念的实践。

期待

“木棍会吸引鸟儿前来做窝,粪便和泥土混在一起就有植物附着生长,这样书屋会随四季更迭而发生颜色的变化,完全和村庄景观融为一体、共同呼吸”、“而柴火棍来源于自然,也终将归于自然,我想把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建筑师如此的描述了自己对这个案子的期待,也是他一贯所强调的设计理念:建筑应该注重环境的营造,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很突兀地与自然对立。

由自然产生的建筑到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篱苑书屋自始至终贯彻的设计思路是将人为的介入消隐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形体的简单但又不妨碍对话的丰富,步移景异透射出的是对传统的当代诠释。

□   结语

篱苑书屋,是李晓东所完成的第三个公益设计案,他的建筑一直以来都相当注重于与当地材料资源及人文传统相结合。“尽管它是现代建筑,却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智慧”他是这样认为。 对他来讲,“探索如何用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使得现代建筑与大自然相得益彰” 是他一直在努力所希望实践的理想。

建书屋的初衷本是想服务当地村庄,弥补那里学校和图书馆的缺失,而如今辐射范围已然扩大。北京人会在周末驱车两小时来到这里,当地人也通过提供餐饮住宿而获利。

“建书屋之前,我们担心会破坏到村庄的原始风貌”王富英是当地村民,现在在图书馆做义工。“这样看来可以松一口气了,孩子终于有地方读书,游客越来越多,我们也可以多做些小生意了”

这也正是建筑师最初所期望的 :“让建筑为小区的健全发展发挥更全面积极的作用”。